查看原文
其他

新时代思政课应离学生近些,更近些

钟儒成 方霞 中国教育学刊 2023-08-28


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,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、审稿费、编辑费,如有言称收费者,必为假冒。

欢迎投稿→

官方网站:www.jcse.com.cn



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新时代思政课要有特色、接地气、更灵动,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走近现实生活、走进学生心灵,充分汲取地方资源的鲜活养分,与伟大时代的身边建设者、改革者同声合唱主旋律。

一是就近取材,让地方教育资源“说话”。教学素材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深度、广度和精度,新时代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,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,有机融入、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。实际上,各地都蕴藏着历史古迹、人文精神、红色故事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,这些资源内容更鲜活,学生更熟悉,让就近“躺”着的资源“说话”,为思政课教学注入“活性因子”,教育会更加生动。

二是以德为师,让身边先进典型“带路”。身边的典型最能感染人、鼓舞人、带动人,新时代思政课应树立“德高为师”理念,把身边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请进校园、请上讲台,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履职敬业、追梦圆梦的故事。事实上,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、乡村振兴,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,这些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当代同辈人,是感召和激励青少年学子奋发有为的最好师资。

三是润泽心灵,让传统思政课堂“行走”。传统的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,说教、灌输成分过重,缺乏双向互动,教学效果易打折扣。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,新时代思政课应组织学生在社区中“行走”,厚植家国情怀;在社会中“行走”,联结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;在网络中“行走”,拓展育人空间,构建起“大思政课”实践育人体系。近些年来,全国各地各校积极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创新实践,创造了诸多培根铸魂、价值引领、实践育人的生动案例,架设起小课堂与大社会的互通桥梁,实现了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实效,值得借鉴和推广。

(作者单位:钟儒成/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;方霞/重庆市第八中学校)
















本文内容刊登于《中国教育学刊》2023年第四期教育微论栏目,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,图片来源于包图网,仅作分享交流用。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↓↓↓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中国教育学刊(ID:zgjyxk)‘’



关于本刊

《中国教育学刊》是由教育部主管、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会刊。1980年创刊,月刊。刊物定位于教育应用性研究,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,以“坚持理论创新、彰显实践引领、发扬学术民主、萃取科研精华”为办刊宗旨。

《中国教育学刊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、CSSCI(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)来源期刊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

《中国教育学刊》主要读者对象是:中小幼教师、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,师范院校、教育学院、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,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与研究人员,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热心教育事业、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人士。



点我“分享”“点赞”“在看”都在这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